秉睦科技近期参与完成了深圳地铁14号线项目三维地质建模工作,秉睦三维模型成果无论从质量、效率、满足生产应用等角度,均获得了委托单位的高度认可。在完成项目的同时,针对委托单位此前调研的其他产品创建的14号线三维模型(下文简称“原模型”)质量、效果均无法满足工程应用的现实问题,本文对比分析了导致这一问题的内在原因。 

 

图 1:    秉睦建模成果与其他产品成果(原模型)对比

 

 图 2:    秉睦BM_GeoModeler建模成果

 

       分析评价分别从地质专业要求和计算机技术两个方面进行,前者包括模型成果正确性、合理性和模型精度三个方面,后者指网格质量和建模技术(算法),评价准则和意见参见下表:

 

 

       为突出重点,仅从地质专业和计算机技术角度进行扼要叙述,前者侧重模型正确性,后者实际上决定了模型正确合理程度。

 

       1.模型成果正确性评价:

       模型正确性的基本要求是正确体现钻孔与地层揭露关系,现实中钻孔揭露的地层,模型必须通过。反之,钻孔未揭露时,模型必须不能通过。

       检查结果:当地层被所有钻孔揭露时模型正确,仅部分揭露时,大量存在地层通过未揭露该地层钻孔的现象。下图是其中5-3-1层的模型成果,其中的灰色圆柱表示钻孔、彩色圆盘表示钻孔揭露的该地层。该模型显示5-3-1层仅被18个钻孔揭露了,但该地层的模型(粉红色面)与其中的55个钻孔相交,意味其中37个钻孔的模型结果(不含“针刺”经过的钻孔)与实际不符,模型错误(不过,如此多的简单错误可能与应用环节有关,但受建模技术限制,这类问题难以根除)。

 

图 3:          5-3-1层模型与钻孔揭露关系不符(原模型) 

 

       除与勘探成果吻合以外,模型揭露的地层接触关系也是需要保障的内容。沉积地层具有明确的地质时代,因此层面之间接触关系遵循严格的地质规律,地层可以相交尖灭但不会出现穿插现象。尽管不同成因的地层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接触关系,如岩浆岩与围岩之间可能存在的侵入接触、受沉积环境变化或构造运动影响等出现角度不整合等,但所有这些接触,接触面形态都具有一定的特征,如侵入接触的不规则、角度不整合整体上舒缓起伏。

       该模型结果中比较普遍存在沉积土层(粉细砂与中砂)之间、岩浆岩地层之间接触关系异常现象,异常程度超出合理范围,可判断为错误。

 

 图 4:    沉积土层之间的异常接触关系(原模型)

 

       图 4表示了沉积土层之间异常的接触关系,在4个相邻钻孔范围内,5-3-1与5-3-2交叉出现。当然,该工程所在区域交互相沉积比较常见,也不排除其可能性。不过,该模型出现交叉的首要问题是上述的“钻孔~地层”关系错误,夸大了5-3-1层分布范围。实际情况为一嵌套透镜体,5-3-1位于5-3-2之中(参见下图,秉睦成果)。

 

图 5:    秉睦成果细节 

 

       图 6所示的三个地层(10-2-1、10-3-1、10-4-1)均为花岗岩,这三个侵入成因的地层,不论是按风化程度、还是按侵入次序划分,其接触关系均不符合地质规模,内在原因是建模技术粗糙导致模型精度过低(一定程度应与应用技术相关,但总体还是建模技术适应性严重不足)、误差过大超出合理范围。

 

 图 6:    不同花岗岩之间接触关系异常(原模型) 

 

       2.技术特点与适应性评价:

       导致模型成果上述问题的根源是建模技术,直接相关的是网格技术和构建模型的算法。从模型的特点看,该建模软件直接采用了目前商用图形引擎中的“三棱柱”技术,这类引擎普遍用于结构BIM软件,基本不适合地质建模。

       三棱柱建模技术是BIM软件创建实体模型的一种解决方案,它把空间用直立的三棱柱填满,然后根据已知数据拟合成面与三棱柱相交、实现分段,相同特性者相连成封闭的空间区域(体),在地质体中相当于平缓沉降地层中的分层。该技术在本项目应用的痕迹表现为:

       1.平面上每三个钻孔形成一个三角形,即先进行了三角化,然后向下投影,因此,钻孔边界基本为模型边界, 不外推适当扩大建模范围;

       2.模型为包络体(封皮),其外表采用三角形网格“贴片”形成,模型成果的网格尺寸严格受钻孔布置控制,即相邻三个钻孔之间仅“贴”一个三角形面片而不是多个,钻孔之间地层被强制处理为理想平面、不考虑起伏,因此,当仅一个钻孔揭露地层形成透镜体时,建模时必须和相邻另外至少两个钻孔相连,形成一个三角形,导致模型通过的钻孔数量可以远超勘察资料中的实际情形(不过,该图形引擎具有局部内插三角形模拟尖灭的能力,模型成果错误可能与应用环节有关)。

       由于这一技术依赖平面三角形网格进行垂直投影,因此仅有可能适合于平缓地层,陡立地层建模缺乏适应性(即便勉强使用,也会因三棱柱过多导致性能大幅降低,影响实用价值)。即便应用于平缓地层如第四系土层时,仍然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重大、乃至致命性缺陷:

       1)钻孔异型布置(存在凹边)时平面三角化过程的缺陷及其对模型可靠性的影响;

       2)地形和地质对象平面起伏变化时、控制地层出现交叉穿插导致三棱柱增大对性能的影响;

       3)对分层结果三维空间关系正确的依赖,无法检查和校正分层结果三维空间关系的正确性。

       前两者是技术自身的问题,第3)是假设这两个问题都不存在、对工程现实的适应性问题,秉睦最近开发的“计算机三维辅助分层技术”就是针对第3)个问题。为简单起见,这里仅简要说明“三棱柱建模技术”的第1)个问题。

 

 图 7:    平面三角化缺陷与影响

 

       图 7表示了钻孔平面布置存在凹边时三角化缺陷及其对模型成果的影响,图中的左上表示了2排6个钻孔弯曲布置(平面图)在凹边网格化缺陷的原理图,原理图的上方是工程希望的网格化形式,三排钻孔依次相连。而计算机可能给出原理图下侧的结果,除相邻钻孔相连外,第1和第3排不相邻钻孔也相连,这是因为数学上不能排除凹边第1和第3钻孔不相邻,即工程的“相邻”在计算机判断是存在差异。由于该工程钻孔沿地铁弯曲布置,平面形态上存在产生凹边的条件,而模型结果中普遍存在凹边三角化问题,其中右上的5-2-2层三角化问题尤其突出。

       因为不了解建模过程地质现象如尖灭模拟的具体方法,目前不好评价三角网缺陷对分层、尖灭形态的影响程度,但这一缺陷很早就存在TIN建模技术中,也是专业的地质三维建模软件基本不采用该技术的原因之一。

 

 

       3.认识与总结:

       从该工程案例看,原模型成果不能保证正确性,准确合理性更难保证。秉睦公司采用相同的数据创建了模型,没有出现上述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,根源在于建模技术上的差异,再次说明核心技术的决定性作用。

 

图 8:    两个模型整体形态对比

 

       图 8是采用相同的勘察数据创建的两个模型整体形态的对比,两个模型都将1-1填土层设置为同等透明程度,揭示下覆地层的分布。显然地,秉睦模型体现的内容更丰富和翔实,美观程度更好。此外,秉睦模型范围可控,允许向外推测,更符合工程需求。

       下图显示了秉睦模型的可靠性(桔红色圆盘代表钻孔揭露的5-1-2,未揭露的钻孔无此圆盘),原模型中该地段5-1-2地层与相当部分钻孔的关系不正确,即模型错误;而秉睦模型中完全正确地表达了彼此之间的关系。此外,秉睦模型钻孔之间由多个三角形网格相连,模拟了钻孔之间的起伏形态。

图 9:    两个模型正确性与形态对比(上为原模型、下为秉睦模型)

了解产品:

应用篇-工程案例对比分析